标准化助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

发布时间:2024-01-08 浏览:712

标准兴则质量兴,标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王海舟,一直从事着材料基因组工程高通量实验技术研究、分析测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材料相关的国际/国家/团体标准体系的建设,其头衔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等,常年奋战在标准化工作一线,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体会。为此,请他谈谈标准化理论基础及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建议。

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专门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标准化事业中长期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国也始终把标准化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任务,不断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其中,《纲要》作为我国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新时期标准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更是将“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作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标准化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产业标准化发展将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增强产业竞争力。

王海舟认为:“产业技术基础是产业基础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标准则是产业技术基础的基础,需要从战略上规划重要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强化将标准‘化’起来,进一步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

王海舟解释道:“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产业标准愈发重要。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产品需求多样化、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精准制造等制造模式转型以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促使标准化活动正发生革命性变化,升级开源标准、机器可读标准纷纷涌现,迫切需要进行标准数字化转型,以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能力、产业质量基础状况、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供应链保障能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近年来,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中的参与度及贡献度逐年提高,在新发展格局下,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标准规则“软联通”,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多“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放眼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培育了极具竞争力的专业标准化组织,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技术服务,促进了产业质量提升,提高了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王海舟建议,我们应予以充分研究与借鉴。结合我国优势产业领域,建设高质量国际性的专业标准化组织,积极吸纳国外专家加入,多方位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制定产业现代化创新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进产业的高级化,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国产仪器被“卡脖子”的话题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行业内存在国外产品垄断的现象。对此,王海舟认为,有时的所谓“卡脖子”是被滥用。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产品和技术都是全球化、全链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由国外供应产品笼统称之为“卡脖子”。他指出:“有些产品和零部件并非国内没有能力自主研发和生产,通过组织动员社会研究力量和产业的合作,就能够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如果国际采购非常便捷,性价比也很高,国内是否生产,企业应从市场经济效益及安全保供的要求出发来确定。”

王海舟进一步解释说:“在国内仪器设备行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还需要重点攻关,加强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破解‘卡脖子’的卡点。但是,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保供’问题。我国产业链发展的自身‘断点’没有补齐,产业链不成体系,或是由于成本原因,企业缺乏产业化动力,不愿意倾注更多的技术和财力进行自主研发。产业链‘断点’的存在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包括投入成本高、产业规模局限、需求牵引不明确、产业意识薄弱、产业发展分散、技术水平较低等。建议我国产业发展要以四链融合的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四全’‘四性’‘三系列’标准化发展路线,实现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从而支撑产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标准化路线图驱动全产业提升

从2013年开始,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支持了一系列战略咨询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确立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构建材料与试验标准化体系(CSTM)、标准化与标准化评价体系,提出支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标准化评价发展战略。

王海舟说:“尽管关于标准化的理论研究观点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对标准化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探索。标准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概念:标准化熵减理论、标准化矩阵式结构理论和标准化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通过标准化熵减理论研究,实现支撑全域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多维矩阵式结构理论研究,实现支撑跨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多元交织链网构型理论研究,实现支撑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构建。”

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总体思想就是以标准化和标准化评价作为载体,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四链融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链融合包括创新链、标准化链、有效数据链和产业链。创新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标准化链是载体,创新链就是以标准化为载体来牵引我国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所有有效节点,都要以有效数据链来支撑。有效数据链通过其闭环、有效的控制,进而保证了产业全链条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四链融合,能够推动产业链全域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基础上,王海舟提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一要构建“四全”标准化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域的标准化体系。王海舟举例说:“通常说的‘短板’‘缺失’‘断链’,这意味着标准是点状的,并没有形成链条化,并不系统,所以要构建‘四全’标准化体系,形成对时间域、环境域、空间域和参数域全覆盖的体系。”

二要遵循“四性”原则的标准化技术路线。技术路线要遵循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和服役性能的适用性,这“四性”是标准化的技术路线。

三要形成“三系列”的标准化实施路径。王海舟介绍道:“该实施路径可以从三个角度阐述:首先,要以系统、专业的评价作为导引;其次,评价要以一系列的事实标准为基础;再次,标准要系列化,需要覆盖设计—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服役,从原料到产品服役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形成一系列标准。比如:一个高铁车轮生产,收集整理的直接相关标准有800多项,在企业实际适用的事实标准有154项。在梳理过程中,就会发现标准缺失、不成体系、断点较多,亟需实现标准化,这给创新标准带来机会。”

同时,标准化全链条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是指全链条的每一个节点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是多维交织的链网构型,以任意节点为中心的标准化局域交织网,形成完整标准化链网支撑和有效数据链。此种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有助于促进科学实验系列标准化链的构建,确保科学试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够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全面提升,以及基于以上提出支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与标准化评价发展战略。

质量基础支撑全产业链创新高质量发展

王海舟院士致力完善我国分析测试体系,组织了400多项各类国际实验室间能力验证比对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五千多个(次)实验室参加,其中境外28个国家(地区)100多个实验室参加,是当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能力验证活动之一。

“影响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与产业需求脱节、无法嵌入产业链导致创新成果的适用性不强,二是成果不可复现、成果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不足。因此,要提升质量基础支撑能力,以提高创新成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解决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王海舟提出,要构建全域专业化合格评定体系,健全质量基础支撑体系,助力全产业链创新高质量发展。

同时,《纲要》也提出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化研究,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机制。

“标准化全链条多元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明确,全链条任何一个节点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高质量发展,其标准化是多元交织的链网构型。”王海舟认为,全产业链质量基础支撑体系的关键是要“成链”“融合”,因此,要构建以创新链切入驱动,以标准化链为基础载体,以数据链为依托,产业链全域映射质量升级,四链融合的全产业链质量基础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王海舟表示,全产业链质量基础支撑体系在覆盖范围上,要构建涉及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系统全覆盖的全域质量基础支撑体系;在技术路线上,要遵循研究设计合理性、生产工艺稳定性、产品质量符合性、服役性能适用性;在实施路径上,要以全域专业化合格评定为导引,系列事实标准为基础,系列有效数据为依托,开展系列映射式全域专业化合格评定。

2016年,中国工程院经一系列战略研究,结合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由21名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尽快建设“中国材料试验标准体系”的建议》。

“基于中国工程院标准化发展战略咨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工程院、国家标准委、工信部、中关村管委会及民政部门的支持下,CSTM成立,为面向全国的法人实体。”王海舟说。

2017年6月起,该联盟先后组建了由54名院士组成的CSTM专家委员会、由多名质量基础专家组成的CSTM协调委员会、下设26个领域委员会的CSTM标准委员会、CSTM评价委员会(合格评定委员会)等。

CSTM联盟架构采用一体两翼,分为标准化委员会和评价委员会(合格评定委员会)。其中,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标准梳理、指标比对、标准适用性分析、系列实施标准迭代更新;评价委员会分为质量评价专委会、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两部分。CSTM材料与试验标准化体系打破了行业界限,它的愿景是要打造国际一流的标准化组织,它的使命是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端专业化评价机构。

王海舟介绍:“CSTM全产业链合格评定体系特点包括全局性、系统性、专业性、先进性、自主性、权威性、国际性和包容性8个方面,该体系致力于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链—有效数据链的构建,以全链条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技术、方法、评价组织/ 专家为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进而激发企业自主评价创新活动和标准化评价服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彰显独立公正权威,并努力实现与各类体系认证相互包容。”

在具体案例方面,王海舟表示,目前,CSTM已开展了高铁车轮车轴等40余项专业评价示范,激活了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推进了全产业链的质量提升,赢得了广泛认同。

据悉,在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深化研究的基础上,2023年4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发文委托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和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全域合格评定试点,促进产业全面创新和质量提升。

微信图片_20240108110356.jpg


个人简介

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分析表征专家,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教授。现任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金属材料表征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专门委员会能力验证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