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质量文化专指企业质量文化,相应的,新闻媒体的质量文化报道也以企业为主体。随着大质量观的建立,尤其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背景下,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从单一科技和经济问题,演变为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性话题。新闻报道应尽快 “跟上”这一概念更新,改变传统质量文化报道专业新闻多,有趣故事少,近、现代工业文明痕迹重,历史质量文化内涵深度欠缺等特点,突出题材中的“质量”符号,详细探寻它的来龙去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质量文化故事,提高质量新闻的社会关注度,更有效地进行沟通质量信息、传播质量知识、引导公众参与质量文化建设、促进质量文化发展,发挥质量文化在质量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扩大内涵和外延是新时代的要求
“质量文化”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提出的,产生初期,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质量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的总和。可以看出,彼时的质量文化概念有3个特点,一是质量文化的主体是企业;二是质量文化建设活动始终以企业的科研、技术、经营、管理为中心,没有脱离科技和经济范畴;三是这一概念明显带有近、现代工业文明特征。
到目前为止,被提及最多的质量文化的概念是,指以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群体或民族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这一概念的特点有3个,一是明确质量文化概念的基础是工业文明;二是质量文化的主体扩展至“群体、民族”;三是外延扩大,在技术、管理的基础上,纳入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法学、社会学因素。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有观点认为,“从先秦诸子时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显现出对质量意识萌生的启发。”“倒是某些典籍,偶然能找到‘精益求精’‘庖丁解牛’等类似反映细致、周全、追求高超境界做事精神的成语和典故,但又逐渐转化为对人的精神品格的理解,并没有发展成为衡量做事质量的标准。”
2020年,天津大学教授何桢在《构建全方位质量文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提出:“建设质量文化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质量,在长期的质量繁荣中形成了丰富优秀的质量文化资源。要解决质量治理的难题,我们不仅需要树立坚定的质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还需要深入发掘传统质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寻找质量治理难题的‘文化解药’。”笔者认为,这是近年来对质量文化和质量实践的最新研究的代表观点之一,提出“中华民族拥有质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拥有可供深入发掘的传统质量文化的优秀基因”,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冲破科技和经济范畴,真正成为文化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
以上是质量管理学界对质量文化概念的解读。笔者多年从事质量新闻报道,结合目前国际通行的质量工作的定义,笔者认为,从质量新闻报道角度分析,在传统质量管理学界公认的质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新的要素和表述,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体系”中涵盖的所有要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由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共同提出,指由支持与提升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质量、安全和环保性能所需要的公共和民间组织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和实践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新概念的外延为从古至今,所有与“质量”相关的任何要素。笔者称之为“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
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与传统质量文化概念相比有两点差异,一是增加“市场监督”要素,市场监督指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方面的市场监督。二是将“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等宏观要素表述,明确为“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市场监督”。这对于质量文化新闻报道实践来讲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
同时,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貌似对更多的科学技术元素进行表述,但是,如果站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和历史成就的高度审视,就可以发现,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和实践活动的结晶,都能够从历史长河中发掘出其源头和辉煌案例,使探究其丰富的文化渊源成为可能。
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概念有6个特点,即专业性强、内涵丰富、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大国重器、历史悠久和发展迅速。
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等要求。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由此可见,丰富质量文化内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
“软硬兼施”解决“讲什么”“怎样讲”
质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重要体现,是文化强国、质量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讲好中国质量文化故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质量文化展现给世界,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讲好中国质量文化故事,要解决“讲什么”和“怎样讲”的问题。从其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中国质量文化故事。
“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意为春天的及时雨悄悄地、静静地洒向大地,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润物细无声”式的质量文化报道即为围绕质量文化主题,开展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新闻报道,既有严肃的技术解读、又讲述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质量文化故事,目的是让受众听得懂、喜欢听、肯参与、有互动、共促进,实现“探寻、展现和研究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质量文化成就,彰显在建设质量强国中质量文化的力量”的传播目标。通俗地表述为,“软硬兼施”。
“讲什么”是题材问题。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包罗万象,重点在于讲故事、讲知识、讲文化、讲成就;新闻题材既关系人类和国家生存和发展大计,又关切到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硬”题材侧重于对传统质量文化概念的报道;“软”题材,则可追古溯今,讲述古往今来的质量典故、经典案例甚至传奇故事。“硬”题材在传统质量文化报道中占主体,无论媒体还是新闻采编人员都经验丰富。“软”题材包括什么呢?举几个例子便一目了然。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陶寺出土了一件圭尺和圭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资料。圭表测量太阳的影子,能够用于太阳历法的制定,还可测量寻找“地中”。陶寺圭尺第十一刻度标长度为40厘米,是4000年前晋南地区的地中标准刻度。这是计量事业的研究和使用范畴。
位于北京的国家标准馆收藏了近、现代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标准资料及民国以来我国重要的标准文献档案。报道这家博物馆的记者评价说:“1903的英国家标准《钢轨测试棒伸长率与轨距》、原中华民国1号标准《等比标准数》等文献都是极具传承价值的历史档案,见证了世界标准化事业的历史变迁。”
位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始建于隋代 ,在我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址和结构设计科学、建造工艺独特,是其屹立1400多年而至今仍然焕发出璀璨魅力的原因。2006年,我国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清徐县老陈醋酿制技艺位列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清徐人便已以液态发酵方式用缸、瓮酿醋,这种酿醋技艺延续至今。截至目前,我国有629个传统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许多技艺仍在活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生命力来源于千百年来一代代匠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赵州桥等高品质历史遗迹和清徐老陈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大量存在,说明我国“在长期的质量繁荣中形成了丰富而优秀的质量文化资源”,深入发掘我国质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坚定的质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更可以为今天的质量治理难题找到“文化解药”(何桢语)。
“怎样讲”是新闻语言和报道体裁的问题,同样需要“软硬兼施”。具体来讲,要求质量文化报道者要有独特的“质量视角”,以有人情味和大众化新闻为出发点,以融媒体为载体,体现为语言要让受众听得懂,生动而有人情味;体裁不拘一格,既可以是传统的消息、通讯、散文等长篇大论,亦可图片和美术书法作品。
为什么要强调“让受众听得懂”呢?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包含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属于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类别,专业性强,专有名词多,新闻表达中甚至使用专业人员常用的英文缩写。笔者长期从事认证认可新闻报道工作,在2001年国家认监委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笔者与认证认可专业人士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是,怎样用普通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表达,介绍这项工作?当时,许多专业术语是从英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十分繁复、晦涩;同时,专业人员为了提高表达速度,经常使用英文缩写。这一问题同样困扰着报道计量、标准等领域新闻的记者,一不留神,写出的报道就会让非专业受众摸不着头脑。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所以,报道科技等专业新闻,必须解决“听得懂”的问题。当然,受众不同,使用的新闻语言自然不同,讲给专业人员的新闻,不必考虑非专业受众的要求,不妨使用“硬”语言,更“专业”一些。
客观、准确、简练、通俗是新闻语言的特点,但既然是讲故事,更生动些、更活泼些、更时尚些的“软”语将对提高传播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报道力求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传统质量文化报道体裁单一,消息、通讯等体裁包打天下,还有些报道甚至是工作型和文件式,不仅语言枯燥乏味,更容易成为数据的罗列。这与传统质量文化内涵比较单一有很大关系。
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报道,在保证“严肃”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要有“更新的思路、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智慧”。提高体验感、参与度和互动性是新闻视角的质量文化报道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近两年,有一个词很时髦——探厂,意为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农作物种植基地,参观或亲身体验产品生产过程或亲自种瓜种豆。新闻媒体应积极报道这类体验性新闻。再比如,为什么要包含“图片和美术书法作品”呢?笔者认为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图片和美术书法作品是重要的新闻报道表现形式,二是能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目的就是要提高质量文化新闻的关注度,达到共同促进质量文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质量文化在质量强国中的作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