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食在广州 味在西关”的百年基因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9816

本网讯(崔泽元)“美食节感觉看到10年前的上下九步行街,热闹非凡的氛围吸引着八方游客,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旅行者,他们在这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久违了的难得一见上下九人气,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上下九人流如潮,外省人来广州安顿好后第一站就是上下九……”

“地处悠久历史的老西关,上下九要多举办这些特色饮食和文化活动,把真正的流量搞起来。”

……

可以说,这场在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举办的“食在广州 味在西关”永不落幕的美食文化节,勾起了不少食客关于西关及美食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早在6世纪20年代,上下九步行街一带就形成了商业聚集区。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的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上九路、下九路、十三行区域更是吸引了大批商人落户经商,成为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其中,美食被认为是西关地区的灵魂所在。旧时,西关一带就有“百步之内必有小食”的说法。据粗略统计,上下九步行街共有大大小小的食肆五十余家,既有百年老店陶陶居,亦有“国家特级酒家”广州酒家,还聚集了各类“西关名小食”,同时也荟萃了制作广式月饼的著名传统饼店——莲香楼、陶陶居等。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饮食亦进军上下九步行街,成为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国际饮食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充分体现出“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饮食文化风情。

晨光里的早茶江湖

每日,西关人的味觉时钟随着揭盖茶碗的清脆声响悄然转动。陶陶居的虾饺透如白玉、叉烧包裂开三瓣“开口笑”;广州酒家的荔湾艇仔粥在青花瓷碗里翻腾,鱼片、浮皮、花生碎与油条段在绵密米浆中浮沉……

图片6.png

(图:陶陶居大虾饺)

巷陌深处的市井传奇

拐进宝华路幽深的骑楼廊下,三代人守着一碗凉拌鱼皮,陈添记的祖传陶钵正奏响西关小调;转角处的南信牛奶甜品专家,双皮奶凝脂般颤巍巍地卧在瓷碗中,水牛奶结出的双层奶皮,是西关阿嬷用七十载光阴熬制的温柔……

图片7.png

(图:陈添记鱼皮)

图片8.png

(图:南信双皮奶)

百年冰室与糖水密码

顺记冰室的绿釉砖墙里,三色雪糕仍在讲述南洋往事。归国华侨带回的椰子、芒果、榴莲,在零下18度的魔法中凝成绵密雪酪;藏在第十甫路的开记甜品,用五代人熬煮的香草陈皮绿豆沙,将岭南湿热化作舌尖清泉……

图片9.png

(图:顺记冰室三色雪糕)

图片10.png

(图:开记甜品香草陈皮绿豆沙)

夜幕下的镬气交响

华灯初上时,阿婆牛杂三十年的卤汁在砂锅里咕嘟翻滚,牛肠、面筋、萝卜吸饱了八角桂皮的馥郁,递出竹签戳起热腾腾的满足;不远处的银记肠粉店,米浆在蒸屉上化作蝉翼般的素绡,便是蔡澜笔下“白如玉,薄如纸”的广式乡愁……

图片11.png

(图:银记肠粉豉油皇牛肉肠)

在上下九的味觉地图上,每一道美食都是打开西关的密钥:嫁女饼里藏着大户人家嫁娶的喜气、姜撞奶蒸腾着水牛奶与老姜的缠绵、濑粉汤中沉浮的虾米香菇碎,是疍家人献给陆地的海味情书……这些历经战火、商潮与时代更迭的老味道,至今仍在骑楼下的煤炉铁锅中生生不息,用舌尖上的记忆,为千年商埠续写着热气腾腾的市井史诗。  

上下九,是广州的胃,更是广州的魂。从宋代商舶的香料到今日的米其林推荐,从骑楼下的早茶到霓虹中的美食节,这里用千年的烟火气讲述着一个真理:真正的美食,从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市井之深。来上下九,品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